为增强学生综合素养,丰富实践学习内容,深入了解中华历史,8月26日上午,在杨利兵老师的带领下,同学们到达了张家口宣化区,站在历史的现场,感受这几百年来的沧桑与辉煌。
今天要参观的,是宣化古城的心脏和象征——清远楼和镇朔楼。它们不仅仅是一座座古建筑,更是立体的史书、凝固的乐章。通过本次实践实习,同学们得以沉浸式聆听历史叙事,在行走与观察中,真正实现了书本知识与实地探索的深度融合,让理论学习在实践中焕发生机。

作为明代宣府镇城的标志性建筑,这座高17米的钟楼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品。
“楼内悬挂的这口嘉靖年间铜钟重达万斤,击钟时声传四十里。”景点介绍栏中描述道。
清远楼采用“明三暗二”的层级设计,二十根通柱支撑全楼,这种结构既保证了稳定性,又展现出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。同学们用手抚摸着历经风霜的城砖,感受着历史在指尖流淌的温度。

向北行走三百米,镇朔楼的雄姿映入眼帘。这座鼓楼门洞上方乾隆御笔"神京屏翰"四字苍劲有力,诉说着宣化作为京西屏障的重要地位。
登楼远眺,古城格局尽收眼底。明代典型的“十字形”街巷布局,镇朔楼正好位于古城中心,当年击鼓聚将、传令三军都是从这里开始。

在楼内的“宣化历史陈列馆”,同学们久久驻足。从辽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到明清时期的城防图,每一件展品都在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特别是一组明代戍边将士的复原场景,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。
站在两楼之间的中轴线上回望,清远楼的钟声再次响起,与镇朔楼的鼓声形成奇妙的和鸣。这一刻,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延续——五百年前的钟鼓声,正通过他们这代青年的倾听与传播,继续响彻在新的时代。
这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土地人“以空间为笔、以土地为卷”的初心写照,我们丈量古今脉络,只为让钟鼓鸣响的土地,在科学规划中永续文脉、连接未来。